360直播,直播吧

当前位置:360直播,直播吧: > 应对气候变化 > 固碳故事 > 正文

两周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八大成效!

媒体:环境生态网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2/9/24 16:21:29

图片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22日在该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周年,“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孟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推进,统筹协调机制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相关工作开局良好。值此两周年之际,我们召开这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各位通报“双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了解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先生,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先生,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张骅女士,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有请刘德春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刘德春:

感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今天是9月2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周年,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向各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行动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擘画美丽360直播,直播吧:蓝图,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年来,我们持续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00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保障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倍,工业固废处置量增长约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分别增长116%和62%,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了87.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十年来,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着力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湿地保护率达到52.65%;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8%。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退出过剩钢铁产能1.5亿吨以上、取缔地条钢1.4亿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7.25%;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为全球市场提供超过70%的光伏组件;绿色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提升至84%。2022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和386万辆,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约占全球一半左右。

四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5%,比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了12.5个百分点;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了12倍左右,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1万亿千瓦时。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五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年来,我们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建立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引导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推动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单位GDP水耗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起草并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360直播,直播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关部署,制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建立美丽360直播,直播吧: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各位记者朋友,过去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共建清洁美丽地球的实际行动,国际社会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360直播,直播吧: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迈进新阶段。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我国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双碳”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60直播,直播吧: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双碳”工作为牵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天恰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周年,请问您如何评价两年来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取得的成效?

刘德春:

谢谢您的提问。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

二是构建“1+N”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360直播,直播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制定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政策,各省(区、市)也都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

三是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

五是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2021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20多亿平方米。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

六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加最多的国家。

七是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启动全国碳市场。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在全社会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

八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多双边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扎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发展360直播,直播吧: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360直播,直播吧: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加强统筹协调,科学把握节奏,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宏网记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年来主要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王心同:

谢谢记者的提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360直播,直播吧: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按照《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一是我国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实化。国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政策。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推进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予以支持。同时,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推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二是我国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的合作网络织密织牢。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对区域间补偿机制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合作走深走实。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浙江和安徽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广东分别和广西、福建、江西在九洲江流域、汀江—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开展多层次跨省沟通协作,北京、天津分别与河北加快建立潮白河、引滦入津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是我国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国办印发了《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开展试点的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农民共享资源开发收益的新机制,走出了资源开发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的新路子。2018年,我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领域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绿色标识、绿色建筑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区域合作共治、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重点工作,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法治保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60直播,直播吧: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请问,在推动这一理念的实际落地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骅:

谢谢您的提问。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中央系统部署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这一理念和要求,开展了大量探索。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我们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系统谋划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思路。我们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编制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9个专项规划,形成了“1+9”规划体系,明确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二是逐步健全支持政策体系。按照统筹治理的思路,我们将生态领域中央投资专项从林、草、沙、湿等单项工程,调整为以区域治理为主的综合性工程。同时,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丰富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工具箱,探索构建生态治理多元投入机制。三是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我们大幅增加了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投资力度,启动实施了库布齐-毛乌素沙漠综合防治、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等一批重点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指南,引导各地按照生态系统演替的内在机理来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努力提高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地区一道,继续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持之以恒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切实筑牢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争取创造360直播,直播吧: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

红星新闻记者: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仍然突出,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如何推动节能降耗、提高能效?

刘德春:

谢谢您的提问。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节能领域各项重点任务,切实履行节能主管部门职责,推动我国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标准煤。

二是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6.2%;建成绿色建筑约8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8.8%、21.7%。

三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节约能源法为统领,以民用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条例为支撑,节能审查、节能监察、能效标识、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等规章为保障的节能法规体系。实施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发布相关国家标准378项,建立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

正如刚才记者朋友所说,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依然突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做好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节约优先,把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持续完善能耗双控政策,优化节能目标评价考核频次和考核方式,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单列,保障国家布局重大项目合理用能需求。

二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增量项目关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支持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对标能效先进水平,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四是不断完善节能法规政策。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节能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产品。

总台央广记者: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投入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请问目前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总规模大概是多少,主要来源和支出方向有哪些?

王心同:

谢谢总台央广记者的提问。保障资金投入是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我国通过多种方式筹措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激励各方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责任。

一是中央补助资金额度不断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和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天然林、公益林的管护,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00多亿元。推进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0多亿元。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多亿元。积极探索开展湿地、沙化土地、轮作休耕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央层面年度安排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额度近2000亿元。

二是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切实加大,着力破解区域性的生态问题。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据初步统计,地方政府年度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规模达近千亿元,省级、地市级、县级多层次共同投入的格局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区域间合作。福建是第一个从全省层面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省份。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下游地区通过提高水费价格等筹集资金,补偿上游地区,支持上游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吸收借鉴地方的成功经验。中央财政安排引导和奖励资金,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领域合作共建;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等多种方式,积累了很多“成本共担、合作共治、效益共享”的流域生态保护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三是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些水电、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健全资源开发资产收益分享机制,通过股份分红、项目扶持、电价优惠等多种方式,与项目所在地的农民、村集体共享收益,盘活了当地自然资源,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构建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动社会主体参与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落实绿色金融等支持保障措施,有效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持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的更高水平。

深圳卫视记者: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部分国家重启煤电。请问360直播,直播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否会有调整?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目标如期实现?

刘德春: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过去两年,国际局势深刻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部分欧洲国家重启煤电,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这也启示我们,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是360直播,直播吧: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的决心坚定不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刚才讲到,“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二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着力夯实能源供应基础,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综合效能。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持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方面政策,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各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必将汇聚起全党全国推进“双碳”工作的强大合力,360直播,直播吧: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上广泛关注。请问这些工程的实际成效怎样?如何客观评价我国当前的自然生态状况?

张骅:

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林区林场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这里可以提供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07亿亩,促进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分别提高到24.02%和194.93亿立方米,我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深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完成种草改良6.11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0.32%;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7.49万平方公里、5万平方公里和4.33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沙尘暴天气年均发生次数显著减少;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1200多万亩,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有所提升;陆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比如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等旗舰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在明显增加,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增至1864只,成功地从“濒危生物”降为了“易危生物”。

如果大家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很多山上的植被状况在逐步改善,黄土高原在渐渐变绿,库布齐沙漠、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在慢慢缩减,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和程度都有所减轻,很多河湖湿地的水质和水量都明显好转。以北京为例,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持续推进,风沙源区的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与10年前、20年前相比,我们可以切实地感觉到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在总体上都是明显降低的。

综合评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我们对当前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阶段性评价是,“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完成”。当然,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的原因,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不足,生态服务功能还不够,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持续努力的方向。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请问近年来在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德春: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刚才提到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环境基础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也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任务,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多亿元支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28万公里,新增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地级以上城市和东中部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群众身边的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出台多项政策规划,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建设和运维、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2021年,全国城市与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比2012年提升了60%以上、生活污水管网长度增加了10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约25%,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制定“十三五”“十四五”垃圾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2021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比2012年上升24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挖掘生活垃圾“资源”属性,大力提升焚烧处理能力。目前,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超过50%,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三是推进固废、危废、医废安全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提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近50亿元支持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有力支撑了各地疫情防控。2021年,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超1.6亿吨/年,较2012年增长了4倍;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处置能力达到医疗废物产生量的1.54倍。下一步,我们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全面提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封面新闻记者:近期,国务院发布了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制定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为什么要制定出台《条例》?目前,立法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王心同:

谢谢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为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制定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把生态保护补偿各项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制定出台条例是巩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成果的现实需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360直播,直播吧: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各地探索了多样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实现形式。在现有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国务院条例层面表达规范下来并予以提升,是稳定生态保护主体预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是制定出台条例是破解生态补偿领域难点堵点,提升法治化水平的迫切需要。生态保护补偿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综合性强,现有补偿政策仍存在跨领域衔接、跨区域协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加快制定出台条例,有利于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尽快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补偿周期不明确、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现用法治文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制定出台条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发展相对落后、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比较高,是促进共同富裕重点帮扶保障的区域。加快制定出台条例,进一步健全长效补偿机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有利于提升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促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已列入2022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我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条例尽快出台。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360直播,直播吧: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以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化补偿为主体的框架体系,全力推动构建生态受益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实现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贡献360直播,直播吧:智慧。感谢记者朋友们对这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三沙卫视记者: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请问我国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现状如何?下一步如何更好推进相关领域工作?

刘德春: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工作,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求树立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资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有关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努力实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2021年,我国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6.8%,比2012年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72.1%、粉煤灰达到了71.4%、冶炼渣达到了62.7%、工业副产石膏达到了72.3%、农作物秸秆达到了86%以上。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

二是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成效突出。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力度,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推动废弃物“变废为宝”。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重点电器电子产品年处理量增加了7300万台,规范处理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9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3.85亿吨,是2012年的2倍以上。再生资源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逐步增强。

三是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取得积极进展。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全链条治理体系,降低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风险。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加快构建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快递包装法律、标准和政策体系。整治过度包装,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360直播,直播吧: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打好关键环节、重点商品过度包装“歼灭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360直播,直播吧: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推进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一体化节约、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

二是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行绿色设计,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

三是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交投便利、绿色高效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引导二手商品交易规范化发展,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废旧农资回收利用,强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清洁供暖和生物质天然气。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阅读 4856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